从试点到全面推广,场景扩容加速,碳普惠红利全面引爆
2025-01-20 21:10:00

分享到:

2024 年1月11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这是“碳普惠”首次出现在中央政策文件中体现了国家对碳普惠机制的重视和推动其有效落地的决心。

 

1

中国碳普惠进展

 

中国碳普惠发展已从试点探索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在政策支持、方法学完善、平台建设、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政策、市场、技术和公众协同的创新机制。

 

1. 政策推动: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战略

 

碳普惠机制已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这是碳普惠首次被纳入中央政策文件,标志其在“双碳”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层面,《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4-2025)》要求以全民参与为核心,通过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活动,加强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社会氛围。

 

地方层面,碳普惠机制已被27个省份列为重点工作,截至2024年,各地直接提及碳普惠的政策文件多达186项。

 

例如,成都通过“碳惠天府”机制率先探索双路径模式,将公众减排积分奖励与项目碳减排量开发结合起来,并完善方法学和核算标准。武汉则通过《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构建了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

 

2. 方法学与标准:科学支撑碳普惠发展

 

方法学是碳普惠发展的技术基石,规范了减排项目的核算、监测和验证。

 

截至2024年,各地陆续推出多种方法学,涵盖分布式光伏、居民低碳用电、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

 

例如,上海发布的分布式光伏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方法学,为项目碳减排量提供了科学核算依据。武汉在低碳用电、公共交通等领域开发了精准核算方法学,为碳市场互联互通打下技术基础。

 

此外,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正在逐步完善。

 

例如,京津冀联合推出了《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实现区域协同减排标准化;江西和广东则通过碳普惠平台运营标准,强化对不同场景的规范管理。

 

3. 碳普惠平台:全国百花齐放,区域特色鲜明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涌现出大量碳普惠平台,各具特色。

 

这些平台大致分为三类:面向公众的积分激励类平台、服务企业的交易类平台以及综合服务类平台。

 

例如,武汉的“武碳江湖”通过积分兑换的形式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出行;嘉兴市碳普惠平台成功实现了首笔碳普惠交易,为企业减污降碳提供了经济激励;重庆的“碳惠通”平台则整合了碳履约、碳中和和碳普惠功能,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在区域实践中,华东地区如上海和嘉兴,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碳普惠平台的运行,覆盖范围和场景类型广泛。

 

西北地区如新疆“绿疆碳汇”,通过公共机构和市民的联动创新了积分与消费的结合路径,形成“惠民利企”双赢模式。

 

4. 企业与公众参与: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

 

企业与公众的深度参与是碳普惠机制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企业层面,嘉兴市钢铁企业参与碳普惠交易的实践,为高耗能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减排路径;腾讯推出“碳BASE”平台,通过MRV(监测、报告与核查)功能支持企业快速搭建碳普惠场景,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减排数据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化。

 

在公众层面,通过积分激励机制提升了居民参与绿色生活的积极性。例如,上海社区的垃圾分类项目让居民的每次低碳行为都能获得积分奖励,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2

碳普惠的中国特色

 

1. 政策引领与多层级协同

 

中国碳普惠机制的最大特色在于政策的强力引导。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多层级协同推进格局:

 

  • 中央顶层设计:中央政策明确将碳普惠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机制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

  • 地方政策创新: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色开展差异化实践。例如,成都的“碳惠天府”机制,通过双路径模式(公众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激发全民参与,成为全国的示范案例;武汉的“武碳江湖”构建了覆盖多场景的碳减排体系,成为地方碳普惠政策实施的典范。

 

2. 方法学创新与标准化建设

 

碳普惠方法学为减排行为的核算与价值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是中国碳普惠的一大亮点。方法学的创新体现出高效性与适配性:

 

  • 多样化方法学:上海推出分布式光伏、共享单车等场景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武汉开发了涵盖低碳用电、公交出行等领域的技术规范,这些方法学既科学规范又贴近实际需求。

  • 标准化推进:京津冀联合发布的《低碳出行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实现了区域协作的标准统一,为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3. 数字化赋能与平台创新

 

中国碳普惠机制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平台化运作连接公众、企业与政府,提升运行效率和透明度:

 

  • 公众参与平台:武汉的“武碳江湖”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减排量的实时签发,覆盖公交、地铁等20多个减排场景。平台上线后吸引了超过200万用户,成为公众参与低碳行为的标杆。

  • 企业服务平台:腾讯推出的“碳BASE”平台通过MRV(监测、报告、核查)功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碳排放管理服务,并通过开放API支持地方定制化碳普惠平台的快速部署。

 

4. 激励机制设计:从低碳行为到经济价值

 

中国碳普惠机制将激励机制贯穿始终,通过积分奖励、权益兑换等手段让低碳行为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

 

积分兑换场景多样化:上海社区垃圾分类项目让居民通过分类回收获得碳积分并兑换环保产品,日照的“碳惠日照”平台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绿色服务,注册用户达5.9万人,累计减排1657吨。

 

个人碳账户:青岛的“碳惠青岛”平台推出独具特色的个人碳账户,居民可通过绿色行为积累积分并兑换优惠。截至2024年,已有近万名市民参与。

 

5. 多主体协同: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建共享

 

中国碳普惠机制实现了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多方协同:

 

  • 政府政策引导:重庆的“碳惠通”平台整合碳履约、碳普惠和碳中和功能,为政府碳交易管理提供支持,同时激励公众参与。

  • 企业技术支持:腾讯、阿里等企业积极推动碳普惠的技术落地,腾讯“碳BASE”平台与武汉合作扩展了多场景的减排应用。

  • 公众积极参与: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居民的绿色行为被赋予经济价值,例如上海的垃圾分类和武汉的公交出行积分激励。

 

3

碳普惠的发展方向与市场机遇

 

中国碳普惠机制的推广,不仅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企业、金融机构、技术服务商和公众等市场主体创造了全新的增长点和价值空间。

 

1. 企业视角

 

对于企业而言,碳普惠机制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将减排行为量化为可交易的经济资产,降低转型成本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的经济回报。

 

企业通过参与核证减排量(CCER)交易,可以将碳减排成果经济化应用。例如,嘉兴市碳普惠平台通过核证减排量交易,为高耗能行业(如钢铁、水泥)提供了减排路径的经济激励,推动这些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完成“零碳”目标。

 

此外,碳普惠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绿色消费市场的全新切入点。

 

在制造业领域,企业可通过开发节能家电、电动车等绿色产品获得碳普惠核算资格,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在零售与服务行业,企业可以在碳普惠平台上推出低碳消费积分计划,增强用户粘性。京东通过碳普惠平台售出的600万件节能节水产品,即是将低碳行为转化为消费者价值认同的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碳普惠机制为企业的ESG(环境、社会、治理)表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通过参与碳普惠行动,企业不仅可以履行低碳责任,还能以优异的碳减排表现获得政策激励和资本市场的认可。

 

这一机制对出口型企业尤为重要,通过核证减排量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能够满足国际市场对绿色供应链的严格要求。

 

2. 金融机构视角

 

金融机构作为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在碳普惠机制中扮演着赋能者的角色。碳普惠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例如碳积分抵押贷款和绿色债券发行成为绿色金融的新增长点。日照银行的实践表明,通过碳普惠平台提供绿色贷款优惠,不仅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还促进了绿色项目的快速落地。

 

此外,碳普惠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参与核证减排量交易的契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投资碳普惠相关项目(如光伏发电、低碳建筑)获得稳定的碳减排量收益。同时,投资碳普惠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数据管理平台和区块链认证服务,也将成为金融机构布局绿色领域的新战略。

 

绿色金融与碳市场的融合将催生更多创新型金融工具。例如,以碳积分或核证减排量为基础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转型,形成金融与绿色发展的双向互动。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为金融机构创造可持续的收益增长点。

 

3. 技术服务商视角

 

技术服务商在碳普惠机制中发挥着基础设施建设者的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当前,碳普惠平台的开发和运营需求快速增长,为技术服务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例如,腾讯推出的“碳BASE”平台整合了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功能,并支持通过开放API快速部署定制化碳普惠平台。

 

未来,技术服务商可以通过提供全套碳排放监测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如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分析)帮助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核证减排量交易的透明性和可信度,为技术服务商带来更多商业化机会。

 

此外,随着碳普惠覆盖场景的扩展(如智能建筑、节能工业、绿色消费),技术服务商可以探索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碳减排数据的精细化水平。这种基于技术赋能的市场需求,将推动碳普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4. 公众视角

 

碳普惠机制通过个人碳账户赋能公众,将低碳行为与经济价值挂钩,激发了低碳消费市场的潜力。例如,青岛“碳惠青岛”平台通过记录个人低碳行为(如公交出行、垃圾分类),为用户提供碳积分兑换实物或服务的权益,吸引了近万名用户参与。

 

未来,个人碳账户的普及将成为低碳消费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零售企业可以通过与碳普惠平台合作,推出绿色消费积分计划,例如碳积分抵扣购物款或兑换优惠券,增强品牌吸引力。

 

同时,更多低碳消费产品(如节能家电、电动车)和服务(如共享单车、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将成为市场热点,推动消费升级。

 

低碳消费市场的崛起不仅体现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更体现在绿色消费产业链条的形成。从碳积分获取到消费兑换的完整闭环,为企业和平台提供了巨大的商业化机会。